媒体聚焦 >> 正文
学习强国:理论文章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和美乡村建设——以河南省为例
发布人:   信息来源:   日期:2023-03-11 12:14:16    打印本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体现了乡村建设从形到神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指出了更加明确、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和美乡村建设模式上不断探索,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不断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不断提升,绘就了一幅幅天蓝地绿、水清路畅、民富风正、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立足特色勇于探索

    河南省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坚持以“经营乡村”为理念,以“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和谐美”为目标,以“试点建设渐次扩大”为路径,以“整合多部门多渠道的涉农项目”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和美乡村建设模式多样。近年来,河南省先后支持建设了1600多个和美乡村。根据地域特色和建设方式,大致分为许昌神垕古镇的古村落保护型、开封朱仙镇的传统文化传承型、信阳新集村的休闲观光型、平顶山东竹园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型、济源示范区大峪镇王庄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型、长葛大周镇的产业集聚带动型、南阳老湾村的扶贫开发型、驻马店常庄村的搬迁重建型、新乡刘庄的农村集体经营型等9种建设类型。这些村庄勾勒出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诗意美景。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建立了农村垃圾清扫、转运、处理系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保洁人员、垃圾桶(箱、池)、保洁车辆和大型垃圾转运车辆等,稳步推进农村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了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健全了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推进了村庄道路硬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农村文化、空间美化等工作。

    三是乡风文明程度逐渐提升。通过开展“五美庭院”“道德模范”“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好媳妇”等创评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通过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查找短板发现弱项

    河南省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高层次建设项目有待增加。自2013年以来,河南省先后有290个村镇入选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名录,先后有800多个村镇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但高质量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在住建部组织的历次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河南入围名录的数量远低于浙江、湖南、山西等省份;在“2021中国美丽乡村百佳县市评选”中,河南省各市县则无一上榜。二是示范村建设比例有待扩大。河南省和美乡村建设还处于示范初创阶段。全省现有行政村约4.6万个,自然村约20万个,建设了0.16万个示范村,所占比例严重偏低。三是和美乡村规划标准有待提高。部分市县忽视了对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有些村庄在规划中对村庄的资源优势与特色挖掘不到位,建设中严重存在同质化现象,多样性综合功能未能有效体现;有些甚至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和美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中央在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于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背景下,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注重在“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上下功夫。要认真贯彻落实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共同制订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依据《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2022年8月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公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五议两公开”程序,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达到群众满意。要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细化为切实可行的实施项目。

    注重在“分类推进,示范带动”上下功夫。要科学把握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等类型村庄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以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安吉县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安徽省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等先进经验和运行机制,分类设计实施。同时要深度挖掘本地乡村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等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例如,地处丘陵的信阳市明港镇新集村在乡村规划中把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与乡村文旅相结合,形成了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乡村特色旅游。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沿黄和美乡村示范带,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注重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功夫。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体制。在具体实践中,要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推进机制。公共财政要加大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和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信贷担保体系;要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和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用产业集群理念谋划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培育自我造血功能,确保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注重在“多措并举,培育人才”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留住人才,对大学生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要把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干部向农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制度;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抓手,将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有识之士吸引到和美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要加强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乡村振兴学院的合作,建立健全乡村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开发乡村振兴培训课程体系,拓展线上线下培训渠道。

    注重在“健全机制,协调发展”上下功夫。要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建设主体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职责与义务,确保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遵循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实行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要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有评估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要健全跟踪问效、评估结果有效运用机制,倒逼各项措施的完善和落实。要建立有效宣传机制,利用好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优势,深入开展专题宣传、跟踪宣传、典型宣传、系列宣传,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美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注重在“和谐共生,宜居宜业”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城乡关系之“和”。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城、乡镇为重要载体,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县城、乡镇、村落有效衔接和相互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步伐;二是注重产业发展之“和”。要充分利用城镇村空间条件,有计划地推动产村融合和产城(镇)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之“和”形成长效减贫与就业增收机制;三是注重经济生态之“和”。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安全红线与底线,以生态产业、绿色发展,使乡村既成为乡村居民宜居宜业所在地,又成为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向往地;四是注重公共服务之“和”。在加强村镇道路交通、水电网络、村庄厕所与垃圾处理、学校医院和养老中心等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这些公共设施的有效使用、营运与管护;五是注重村庄治理之“和”。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和智治赋能,实现有效治理和善治乡村。通过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作者分别系黄淮学院特聘专家、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2DWT007)

核发:宣传部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