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探索地方高校转型之路
学校逐步呈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逻辑,并勾勒出一个新型大学破土而出的清晰轮廓。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士龙
见到潘泳的时候,这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正在河南驻马店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潘泳工作室,手把手地带着几个学弟学妹打造他的最新创意产品——“励志神器”的样机。
这是一款蓝牙耳机模样、4G内存的MP3播放器,可存储播放各种学习音频材料,便于用户特别是学生利用走路、坐车、做饭、洗衣服等大量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励志。
因为发明“苹果皮520”——一款可以把苹果产品中的iPod touch音乐播放器变成iPhone手机的产品,潘泳广被海内外媒体誉为“苹果皮之父”。这个刚从黄淮学院毕业不到5年的河南信阳小伙已在深圳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以苹果皮二代、苹果盘、蓝牙版苹果皮、卫星苹果皮等系列产品的持续创新,逐步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没有母校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功。”潘泳2010年创办公司时,黄淮学院不仅为他提供了10万元创业扶持基金,还为他开设了个人工作室进行研发支持。
潘泳只是黄淮学院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出的创业精英之一。这所2004年在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以来短短的10年当中,坚持开放合作,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道路。
构建合作发展联盟融入地方经社发展
谈起黄淮学院的成长经验,院长介晓磊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这要得益于学校成功完成了“三大转型”,即从专科管理向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构建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招生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由升本之初的8%提高到10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先后被评为“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黄淮学院已与16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合作发展联盟,这个联盟有理事会、有章程、有制度、有网站、有简报、有校外基地、有校内平台,不仅让学生有很好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渠道,而且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
据驻马店市市长武国定介绍,市政府以政策、资金、人才、就业多措并举支持黄淮学院发展,黄淮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及专业群优势成为驻马店市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来源和技术支撑。近三年,驻马店每年的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有近15%是由黄淮学院承担,学校参与横向合作项目80多项,帮助当地企业争取经费支持近20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黄淮学院已经成为驻马店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武国定说。4月25日,黄淮学院又与昊华骏化集团、河南银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4家大型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用友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昊华骏化化工学院、银泰汽车学院、天中联食品工程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
“高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平台将全面推动学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学校发挥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介晓磊说。
培育优势专业集群提高与产业的契合度
高校办学育人、科研服务的基础是专业。黄淮学院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专业特色,以优势专业集群发展提高与产业的契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学校跟踪行业科技,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比如把中文专业改造成为文化传媒类专业,物理教育专业改造成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重点建设生物工程、化学化工、旅游管理、土木工程、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使专业由过去的孤岛型变成群联状进而构成系统化的网络,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艺术设计类和社会经济管理类4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跨科类专业集群,实现与地方产业行业的集群对接。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同时,学院还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比如音乐表演系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台上说唱跳、台下编导写、台后声光电”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彰显技术技能培养特色。
目前,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已经占到专业总数的80%以上。通过专业改造,全面提高了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吸引力,例如物理学专业,2011年招生报考率为零,2012年改造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后,第一志愿报考爆满。
此外,学院还建立了校企互动的专业建设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学校先后调研了200多家企业,邀请了96家联盟单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目前,直接参与该校专业建设的企业单位已经达到32家,参与建设的专业达到27个,占到学校专业总数的40%以上。学校还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做到“学校教的适应市场要的”,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的符合度。
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黄淮学院积极推进开门办学,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了2.3万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吸引行业企业带着先进的设备、优质的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行业导师入驻园区,把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引入校园,在真实职业场景育人。
目前,已有Oracle公司、IBM公司、中锐咨华等56家企业带着72个项目进驻创新创业园,嵌入团队23个,参与教师154人,为学生提供了1000多个校内培训工位。学校毕业生设计、研发、制作、调研性论文和设计已经达到80%,做到“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协作完成、市场检验”,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平台的实践育人功能。
同时,把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教育融入到整个培养方案里,成立一个学校层面上的市场调研室,组建了创业教育团队,从2008年开始每年设立专门的孵化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已立项支持230项校级、600多项系级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生达到1万多人次。
本刊记者在黄淮学院看到,许多教室变成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教研室变成了工作室,创业园中师生埋头实干、创造价值,校园中学生忙碌充实、快乐自信。介晓磊说,借助“两园一街”(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和正在建设的20万平方米科技文化一条街),通过“学校搭台、企业入驻、产教融合”的模式,实现专业、行业、企业、职业之间“四位一体”的对接,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实践育人平台和丰富实践教育资源,满足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需要,而且也将有力地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能力。
只有应用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应用型的学生
黄淮学院采用了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实施“双师双聘双百工程”,积极从行业企业聘用120多位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规定年轻教师评副教授职称要有一年以上的行业企业岗位实践锻炼的经历,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政府机构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要求每一个院系都要建立驻马店市或学校的研发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给予项目和经费的支持,通过开展应用研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全校已建设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所等创新平台50多个,各类创新团队30多个,参与教师200多名,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1/3,涵盖了全校49个本科专业的60%以上。
此外,还通过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自觉。先后与英国、印度、美国等国以及台湾地区等17所知名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校有11个本专科合作办学项目,700多名学生出国留学,每年选派30~50名业务骨干出国、出境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黄淮学院党委书记杨德东这样评价学院的转型发展,“随着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次第铺开,学校将逐步呈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逻辑,并勾勒出一个新型大学破土而出的清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