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山竹沟到泌阳焦竹园,从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到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红色的记忆,浸润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近年来,在驻马店这片红色热土上,黄淮学院作为当地革命老区唯一的理工类本科院校,正以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品牌打造和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走出了一条“红色铸魂、文化赋能”的特色发展之路,也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深耕红色文化研究,助推传承发展
植根革命老区,深耕红色文化沃土。2020年8月,驻马店市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在黄淮学院挂牌成立。研究院以赓续红色基因为己任,构建起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机制,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学术探索步履铿锵有力。2021年6月,黄淮学院杨靖宇精神研究中心与竹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亮相。依托高校学术优势,两大研究中心对革命精神进行挖掘研究,解码“小延安”竹沟的红色基因密码,让竹沟精神、杨靖宇精神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芒。2022年9月,“黄淮文化研究中心”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将黄淮区域红色革命文化列为三大研究方向之一,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学术化、体系化。
学术交流激荡智慧清泉。2023年3月,黄淮学院联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竹沟精神与老区精神理论研讨会”。会议汇聚40余位专家学者智慧,通过思想碰撞提炼出红色精神的历史坐标与当代价值。同年10月,王会斌博士的《理论与现实的博弈:确山铁花的传承与发展》在河南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中绽放异彩,斩获优秀成果一等奖。次年11月,河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暨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工作座谈会在黄淮学院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思政课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开展革命场馆与学校思政教育深入融合。
基地建设成果次第花开。2023年11月,黄淮学院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基地。研究人员躬身革命文物保护一线,积极参与驻马店市重要革命旧址及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工作,持续开展革命文化浸润工程,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次年3月,黄淮学院天中文化研究院与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研究基地”,开启校地共研新篇章。研究基地的成立不断加强对确山县党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深入研究和挖掘确山县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为红色基因库注入鲜活史料。
学术领军人物笔耕不辍。黄淮学院特聘教授王太广以《依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发挥载体作用 传承红色基因》等为题,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构筑起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坐标系。天中文化研究院院长、杨靖宇精神研究中心、竹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郭超教授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项目《青年杨靖宇研究》获批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受邀参加大别山红色文化论坛等学术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学校多位党史理论专家撰写了《学好驻马店党史 赓续精神血脉》《竹沟与新四军第四师的创建》《“竹沟精神”探析》等红色文化学术论文,编著出版了《大美天中 红色经典》《驻马店红色文化概论》《驻马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红色基因传承与创新研究》等专著……
创新红色教育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黄淮学院始终将红色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行走的思政课”“馆场课堂”“红色文化体验”等教育实践,推进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1年,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赴大别山黄麻起义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等红色基地实地研学,通过专题报告、实践教学、重温誓词等形式,感悟“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专题培训中,学员系统学习《大别山革命史及其历史地位》等核心课程,深刻理解大别山精神的历史贡献,并与红安革命纪念地的专家就鄂豫皖根据地历史展开交流,强化了传承红色传统的使命感。
学校通过跨域协同育人构建红色教育新格局。2024年7月,天中文化研究院联合动画学院与竹沟革命纪念馆共建大学生“竹沟精神”研学实践基地,立足国际一流学科优势打造特色项目,有效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构建起贯通校内外、衔接课内外、辐射线上线下的红色育人矩阵,取得校地协同育人新突破。依托该平台,动画学院采取“书院+学院”机制,发挥驻马店市域270余所红色资源站点,融通黄淮学院天中文化研究院智库资源,构建以“动画学院红色空间站”为中枢的思政育人模式。2022年,学院申报的“弘扬靖宇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类项目在第六届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项。同年,学院成立杨靖宇精神宣讲团,成员化身红色主播,将爱国爱党教育融入宣讲,深入中小学和乡村社区,以英雄人物、革命事迹、红色精神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公益宣讲,自觉担负起红色文化学习者、传播者、实践者的角色。该团队于2024年获共青团河南省委高校活力社团大赛三等奖。
学校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样化红色教育实践,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成效。2023年,艺术设计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与汝南县团委、县乡村振兴局、县星火协会联合开展“奋斗的丰碑”青春寻访实践,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问渠寻源”青年志愿宣讲队聚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以“汇青年之力,宣时代之声”为目标,在安阳红旗渠开展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用青年之声、情感共鸣、身边事例,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鲜活的红色资源,讲活红色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发好时代之声;杨靖宇精神宣讲团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开展现场讲解、杨靖宇精神故事分享,制作寻“宇”记红色专题片、“天中红色文化”视频展演等,引导黄淮学子在红色实践课堂上回望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追寻共产党人信仰的根基,增强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2024年暑期实践多点开花。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心向党”宣讲团赴平舆县红色文化传承馆参观学习,并在当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将青春的足迹留在祖国的大地上;智能制造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学生庞建辉走进杨靖宇纪念馆讲述红色故事,宋伟涛走访退伍军人聆听革命经历,王丝雨、李宝俊、曹明星等多位团队成员回到各自家乡,把红色故事、红色历史、红色精神通过视频和演讲的形式传播开来;动画学院从红色空间站启程,在确山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研学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厚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奉献社会中传播服务理念,在实践锻炼中铸就过硬本领,在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青春。
艺术赋能红色品牌,激发文化活力
黄淮学院以红色文艺作品创作为抓手,着力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红色文化品牌,通过“艺术+历史”的融合叙事,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符号。
重点创作项目彰显多维艺术价值。音乐剧《杨靖宇》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立项。该剧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原型,通过“青春探索”“追求真理”“成立农会”“确山暴动”四幕剧情,重现了烽火峥嵘的革命岁月,再现了杨靖宇敢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大为,心怀家国的大仁、大义、大爱;音乐剧《我的竹沟我的路》为2021年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并于2024年入选河南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项目。该剧以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巧妙融合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原大地红色革命圣地竹沟的新青年、新风貌、新农村,讴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的青年一代
多元艺术形式构筑传播矩阵。由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陈艳伟演唱的歌曲《亲爱的共产党》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管弦乐组歌《厚土》入选河南省2023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视频作品《竹沟精神》入选教育部2023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展览联播。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服务地方发展
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学院依托所属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和老区文化产业研究所,系统开展驻马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先后编辑出版《驻马店红色文化概论》《驻马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参与编纂《革命老区县发展史》《驻马店红色印记》《红色的旋律》等图书,参加首部反映驻马店人民抗战斗争的电影《打铁花行动》、党史文献纪录片《丰碑》的拍摄工作。
学校积极发挥咨政服务功能,撰写报送研究专报《关于利用驻马店红色资源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政策建议》,其中“尽快建设竹沟干部学院”“丰富红色教学内容”“在红色纪念地开设红色教育课堂”等研究成果,被市、县有关部门吸纳,“竹沟干部教育基地”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后,已开工建设;动画学院教师李峰开发的《竹沟革命纪念馆数字化保护与还原》项目,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再现了地方红色纪念馆原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作的《红色天中》《杨靖宇将军》《血性豫南》等红色动漫作品受到业界广泛好评;文化传媒学院的言归于“普”志愿服务队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
……
从红色沃土中汲取养分,在时代浪潮中赓续血脉。黄淮学院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构建了“学术研究夯基、教育实践铸魂、艺术创作传承、资源开发赋能”的立体化发展模式。通过深挖大别山精神、竹沟精神、杨靖宇精神的内涵,不仅让红色基因在校园落地生根,更将其转化为服务革命老区振兴的活水源泉。
面向未来,黄淮学院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支点,通过建设区域性红色智库,为政策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借助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让革命历史“触手可及”;依托国际教育桥梁,向世界讲述中国老区振兴故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黄淮学院正以红色文化之力书写新时代答卷,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既有厚度,更显温度,绘就更为广阔的发展图景。
(撰稿:朱施霖 责任审核:赵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