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16日,黄淮学院。第十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0多位嘉宾线下出席论坛,共赴这场回眸十年、展望未来的时代之约。
这是连续第十年在驻马店市和黄淮学院召开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从2014年第一届论坛召开至今,十年铿锵脚步踏着时代的节拍,来到了新的历史节点。这是聚焦党的二十大赋予高等教育时代新使命的一届论坛,也是盘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十年期,瞄准目标,再次出发的一届论坛。
本届论坛,以“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转型十年与未来展望”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谋划,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充分聚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战略,围绕培养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主线,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发挥特色和优势,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多元碰撞,跨界交流,致力形成教育改革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中国方案,以舍我其谁的勇毅担当,为谱写应用型高校下一个十年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形式多元 内容多彩
这是一届形式多元的论坛。
围绕主论坛,以重点突出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发展、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建设、拓展领域与构建新合作格局、智慧建造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产业创新与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为内容分设六个分论坛。各个分论坛,既有主题报告,又有案例分享,也有圆桌对话。第二分论坛“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发展”增设对话会,主持人喊话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模式的高校的嘉宾与专家在台上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启发。第三分论坛“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建设”推出“数智赋能产教融合课改实践圆桌对话”,邀请多位高校嘉宾上台,共同探讨数字化驱动课程变革。这些形式,调动了高校嘉宾论坛参与度,扩大了互动借鉴,论坛的承载功能、辐射效应和示范效果得以进一步放大。
论坛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同步发布了一批“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供高校申报。这些项目按照相关协议推进实施,建设服务期满后,将由中心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估,逐步推广,让更多高校受益。
论坛现场,组织者推出“转型的十年”主题成果展,全面展示论坛举办十年来,带动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变革和新成就。论坛现场外,黄淮学院邀请与会专家到平舆坝道工程医院和学校参观交流。
这是一届内容多彩的论坛。
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讲话中就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如何积极作为、实现高水平发展提出工作要求。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赵学东在致辞中希望高校“用实际行动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跃勇在致辞中盛赞“论坛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相互成就”。
主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主旨报告。鲁昕的报告纵横捭阖,入内出外,深刻而生动,细致而博约,系统总结了自第一届论坛形成《驻马店共识》以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以及未来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钱岭、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克劳斯·克莱里希三位重量级嘉宾,分别作主题报告。他们以生动的实践、深刻的洞察,显示出研究者对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敏锐把握,将人们带入大视野,融入新信息,赋予新思维。
各分论坛嘉宾的报告和案例,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既反映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共性特征、也生动展现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实践,让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始信百花齐放才是春。
热词频现 新论争出
正如每年都会有新的社会“流行语”,本届论坛,也有很多不同于往届论坛的“热词”频繁出现在专家学者的口中,显示出研究者对社会发展的实时观察,以及论坛与时代的紧密同步。
——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原创性提出的新概念,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同样也频繁出现在本届论坛上和嘉宾的报告中。如开幕式上,主持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长树在谈到本届论坛的主题任务时就指出,要对“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进行探索。而本届论坛分论坛六聚焦的就是“产业创新与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论坛报告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教授在报告中肯定:“新质生产力三个要素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教授则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为例,提出“在塑造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整合技术创新能力”的观点。
——数字化转型。分论坛三以“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建设”为题进行深度探讨。论坛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课程的底层逻辑,数字化转型是驱动课程变革重要的动能。”“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教育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陈清奎在“基于VR技术的教育数字化改革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中提到“要把沉浸性、交互性、共享性融入到VR教学中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宋爱苹在报告中作出“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数字化”的判断。如果说前面几位专家还是单纯讨论数字化转型在课程建设上的应用,那么在分论坛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提出的“(要)融机制、建设、应用于一体,构建校园网络新生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引领、整合与创新”,则是把数字化转型放在了人才培养的宏观场景来论述。
“科技创新一体两翼”“人才培养链式融合”“科学城建设”等等......新思维、新观点、新阐释,让论坛始终保持着热度、新鲜度和吸引力。
两天会议,41场嘉宾报告精彩纷呈,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总结出的经验成果无不散发着实践的温度和理论的光芒,彰显出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主动作为,以引领者的姿态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以做题人的自觉所交出的时代答卷。
十年回首 未来展望
本届论坛在承前启后中完美落下帷幕,但论坛上的精彩瞬间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未来进程中。让我们再来回顾和聆听一下那些发人深省的声音:
“人工智能技术向5G、6G迈步,产业走在了学校的前面,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如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或者引领未来行业发展?”这是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王小华的灵魂之问。
“高等教育是开放的,与经济和产业耦合与互动的系统,是按照整合资源链、打造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实现价值链的逻辑展开的。”这是四川轻化工大学副校长颜杰的宏观之论。
“所有的改革最后一定要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驾护航,这个体系是否科学关乎我们人才培养的是否高质量。”银川科技学院刘雄飞教授如此断言。
“通过深度对话与紧密互动建立国际教育与产业有效衔接机制、产学研联动发展机制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培养服务型创新性人才。”这是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徐惠钢教授的理性之思。
“通过教育的合作,提升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对外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中国话语体系和政策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和接受。”这是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宋凯的国际视野。
……
“十年实践和探索,十年播种与收获,恰如十张答卷,在回应着时代之问,书写着中国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壮丽篇章。”黄淮学院校长刘彦明在接受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走过十年之期,中国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承载着探索重任的每一届论坛都在思想的对撞、理性的阐发中触动着教育改革之弦,也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路。正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在闭幕式讲话中说的:“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过去十年,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十年,是建成教育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坚信,应用型高校一定能够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创新提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撰稿:赵歌平 责任审核:朱鸿飞)